《类经》 本藏二十五变

Posted 胁下 小大 胁下痛 反复 少俞 五行 黄帝 此言

主要介绍了做好《类经》 本藏二十五变相关的知识,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本文由健康人(jiankangren.net)小编为大家整理。

《类经》 本藏二十五变

[i](灵枢本藏篇 全)[/i]
黄帝问于岐伯曰∶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。[i](奉,养也。周,给也。人身以血气为本,精神为用,合是四者以奉生,而性命周全矣。)[/i]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,濡筋骨、利关节者也。[i](经脉者,即营气之道。营,运也。濡,润也。营行脉中,故主于里而利筋骨。)[/i]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关阖者也。[i](肉有分理,故云分肉。卫行脉外,故主表而司皮毛之关阖。)[/i]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适寒温,和喜怒者也。[i](御,统御也。适,调燮也。)[/i]是故血和,则经脉流行,营复阴阳,筋骨劲强,关节清利矣。[i](复,包藏也。)[/i]卫气和,则分肉解利,皮肤调柔,腠理 密矣。[i]( 音致。)[/i]志意和,则精神专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脏不受邪矣。[i](专直,如易系所谓其静也专、其动也直,言其专一而正也。)[/i]寒温和,则六腑化谷,风痹不作,经脉通利,肢节得安矣。此人之常平也。[i](凡此者,是皆常人之平者也。)[/i]五脏者,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。[i](如疾病类宣明五气所谓。)[/i]六腑者,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。
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,无愚智贤不肖,无以相倚也。[i](倚,偏也。一日当作异。)[/i]然有其独尽天寿 而无邪僻之病,百年之衰,虽犯风雨卒[i](猝同)[/i]。寒大暑,犹有弗能害也。[i](此言天禀有出常之强者。)[/i]有其不离屏蔽室内,无怵惕之恐,然犹不免于病何也?愿闻其故。[i](此言天禀有出常之弱者。)[/i]岐伯对曰∶窘乎哉问也。五脏者,所以参天地,副阴阳,而连四时,化五节者也。[i](窘,言难也。参, 同。副,配也。连,通也。化五节者,应五行之节序而为之变化也。)[/i]五脏者,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,六腑亦有小大长短浓薄结直缓急。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,或善或恶,或吉或凶,请言其方。[i](言所以为强弱者,皆由脏腑之气致然也。)[/i]
心小则安,邪弗能伤,易伤以忧;心大则忧不能伤,易伤于邪。心高则满于肺中, 而善忘,难开以言;心下则藏外,易伤于寒,易恐以言。心坚则脏安守固,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。心端正则和利难伤,心偏倾则操持不一、无守司也。[i](心小则怯,故必多忧。大则不固,故邪易伤之。高则满于肺而窍多不利,下则阳气抑而神必不扬,心脆者火必易动,偏倾者不得其中,此其所以各有病也。 ,闷也。消瘅,内热病也。 ,美本切。瘅音丹,又上、去二声。)[/i]
肺小则少饮,不病喘喝;肺大则多饮,善病胸痹喉痹逆气。肺高则上气肩息咳;肺下则居贲迫肺,善胁下痛。肺坚则不病咳上气,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。肺端正则和利难伤,肺偏倾则胸偏痛也。[i](喘喝,气喘声急也。肩息咳,耸肩喘息而咳也。居当作苦,肺下则气道不利,故苦于贲迫而胁下痛也。贲,奔、秘二音。)[/i]
肝小则脏安,无胁下之病;肝大则逼胃迫咽,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。肝高则上支贲切,胁 ,为息贲;肝下则逼胃,胁下空,胁下空则易受邪。肝坚则脏安难伤,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。肝端正则和利难伤,肝偏倾则胁下痛也。[i](上支贲切,谓肝经上行之支脉,贲壅迫切,故胁为 闷、为息贲喘急也。左右两胁皆肝胆之经,所以肝病者多见于胁。)[/i]
脾小则脏安,难伤于邪也;脾大则苦凑 而痛,不能疾行。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;脾下则下加于大肠,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。脾坚则脏安难伤,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。脾端正则和利难伤,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。[i](凑,塞也。 ,胁下软肉处也。季胁。小肋也。 音秒。)[/i]
肾小则脏安难伤;肾大则善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易伤以邪。肾高则苦背膂痛,不可以 仰;肾下则腰尻痛,不可以仰,为狐疝。肾坚则不病腰背痛,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。肾端正则和利难伤,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。[i](膂音吕,夹脊肉也。 ,俯同。尻,开高切,尾 骨也。)[/i]凡此二十五变者,人之所苦常病。[i](五变者,曰小大,曰高下,曰坚脆,曰端正,曰偏倾也。人有五脏,脏有五变,是为二十五变,人所苦于常病也。)[/i]
黄帝曰∶何以知其然也?岐伯曰∶赤色小理者心小,粗理者心大。无 KT 者心高, KT 小短举者心下。 KT长者心下坚,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。 KT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, KT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。[i](理,肉理也。 KT,音结于,鸠尾骨也。)[/i]
白色小理者肺小,粗理者肺大。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,合腋张胁者肺下。好肩背浓者肺坚,肩背薄者肺脆。背膺浓者肺端正,胁偏疏者肺偏倾也。[i](胸前两旁为膺,胸突而向外者是为反膺。肩高胸突,其喉必缩,是为陷喉。合腋张胁者,腋敛胁开也。胁偏疏者,胁骨欹斜而不密也。)[/i]
青色小理者肝小,粗理者肝大。广胸反 者肝高,合胁兔 者肝下。胸胁好者肝坚,胁骨弱者肝脆。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,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。[i](胫骨近足之细处曰 ,今详此反 兔 以候肝,似以胁下之骨为 也。反 者,胁骨高而张也。兔 者,胁骨低合如兔也。 音敲。)[/i]
黄色小理者脾小,粗理者脾大。揭唇者脾高,唇下纵者脾下。唇坚者脾坚,唇大而不坚者脾脆。唇上下好者脾端正,唇偏举者脾偏倾也。[i](脾气通于口,其荣在唇,故脾之善恶,验于唇而可知也。)[/i]
黑色小理者肾小,粗理者肾大。高耳者肾高,耳后陷者肾下。耳坚者肾坚,耳薄不坚者肾脆。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,耳偏高者肾偏倾也。[i](肾气通于耳,故肾之善恶,验于耳而可知也。)[/i]凡此诸变者,持则安,减则病也。[i](凡以上诸变,使能因其偏而善为持守,则可获安;若少有损减,则不免于病矣。)[/i]
帝曰∶善。然非余之所问也。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,至尽天寿,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,犹不能减也,甚寒大热不能伤也;其有不离屏蔽室内,又无怵惕之恐,然不免于病者何也?愿闻其故。[i](减,损也。不可病者,病不能入也。不免于病者,常多病也。二者相远,故以为问。)[/i]岐伯曰∶五脏六腑,邪之舍也,请言其故。五脏皆小者,少病,苦 心,大愁忧;五脏皆大者,缓于事,难使以忧。五脏皆高者,好高举措;五脏皆下者,好出人下。五脏皆坚者,无病;五脏皆脆者,不离于病。五脏皆端正者,和利得人心;五脏皆偏倾者,邪心而善盗,不可以为人平,反复言语也。[i](五脏六腑,所以藏精神水谷者也,一有不和,邪乃居之,故曰邪之舍也。不可以为人平,谓其心邪多昧,便佞不可化也。)[/i]
黄帝曰∶愿闻六腑之应。岐伯答曰∶肺合大肠,大肠者皮其应。心合小肠,小肠者脉其应。肝合胆,胆者筋其应。
脾合胃,胃者肉其应。肾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。[i](肺本合皮,而大肠亦应之,心本合脉,而小肠亦应之,胆胃皆然,故表里之气相同也。惟是肾本合骨,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何也?如五癃津液别篇曰,三焦出气以温肌肉、充皮毛,此其所以应腠理毫毛也。肾合三焦膀胱义,见本类前三。)[/i]
黄帝曰∶应之奈何?岐伯曰∶肺应皮,皮浓者大肠浓,皮薄者大肠薄。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,皮急者大肠急而短。皮滑者大肠直,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。[i](此下皆言六腑之应。肺与大肠为表里,肺应皮,故大肠腑状,亦可因皮而知也。不相离者,坚实之谓。)[/i]
心应脉,皮浓者脉浓,脉浓者小肠浓;皮薄者脉薄,脉薄者小肠薄。皮缓者脉缓,脉缓者小肠大而长;皮薄而脉波小者,小肠小而短。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,小肠结。[i](心与小肠为表里,心应脉,故小肠腑状,亦可因脉而知也。然脉行皮肉之中,何以知其浓薄?但察其皮肉,即可知也。冲,虚也。诸阳经脉,言脉之浮浅而外见者也。纡屈,盘曲不舒之谓。纡音于。)[/i]
脾应肉,肉 坚大者胃浓,肉 么者胃薄。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;肉 不称身者胃下,胃下者下管约不利。肉 不坚者胃缓,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。肉 多少里累者胃结,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。[i](脾与胃为表里,脾应肉,故胃腑之状,亦可因肉而知也。 ,肉之聚处也。么,细薄也。约,不舒也。少里累之义未详,高志斋谓揣其 肉而少有累然结实者之谓。 ,劬允切。称,去声。)[/i]
肝应爪,爪浓色黄者胆浓,爪薄色红者胆薄。爪坚色青者胆急,爪濡色赤者胆缓。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,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。[i](肝与胆为表里,肝应爪,故胆腑之状,亦可因爪而知也。结者,胆气不舒之谓。)[/i]
肾应骨,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,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。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,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。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,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。[i](肾与膀胱为表里,而三焦亦合于肾,故上文曰肾合三焦膀胱,腠理毫毛其应,所以三焦膀胱之状,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。)[/i]
黄帝曰∶浓薄美恶皆有形,愿闻其所病。岐伯答曰∶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,则知所病矣。[i](外形既明,五内可察,病亦因而可知矣。所谓病者,如上文二十五变之类皆是也。)[/i]

相关参考

《类经》 五变五输刺应五时

[i](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》)[/i]黄帝曰∶余闻刺有五变,以主五输,愿闻其数。岐伯曰∶人有五脏,五脏有五变,五变有五输,故五五二十五输,以应五时。黄帝曰∶愿闻五变。岐伯曰∶肝为牡脏,其色青,

《类经》 风邪五变

[i](《灵枢·五变篇》全。风厥汗出、消瘅、寒热、留痹、积聚。)[/i]黄帝问于少俞曰∶余闻百疾之始期也,必生于风雨寒暑,循毫毛而入腠理,或复还,或留止,或为风肿汗出,或为消瘅,或为寒热,或为留痹,或

《类经》 身形候脏腑

[i](灵枢师传篇)[/i]黄帝曰∶本藏以身形支节肉,候五脏六腑之小大焉。今夫王公大人、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,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?[i](本藏,即前本经篇名。扪,摸也。循,摩也。言王公之尊贵,谁可得而摩

卫气出入怎么用?《四圣心源》 卫气出入

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,夜行阴藏二十五周。卫气之行也,常于平旦寅时,从足太阳之睛明始。睛明在目之内眦,足太阳之穴也。平旦阳气出于目,目张则气上行于头,循项,下足太阳,至小指之端。别入目内眦,下手太阳,至

《类经图翼》 二十八宿说

二十八宿,史记作二十八舍。如角亢氐房心尾箕,为东方七宿,位应苍龙,共计七十五度。斗牛女虚危室壁,为北方七宿,位应玄武,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。奎娄胃昴毕觜参,为西方七宿,位应白虎,共八十度。井鬼柳星张翼

《类经图翼》 二十八宿过宫歌

奎二过戌胃四酉,毕七从申未井九。柳四方才过午行,张十五度归蛇首。轸十过辰氐二卯,尾三到寅斗四丑。女星二度入子宫,危十三兮从亥走。

《类经》 井荥经合数

[i](灵枢九针十二原篇)[/i]黄帝曰∶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。[i](言脉气所出之处也。)[/i]岐伯曰∶五脏五,五五二十五;六腑六,六六三十六.[i](五,即各经井荥经合穴,皆谓之。六腑复多一原穴

七怎么用?《类经》 七

邪入于阳则狂。[i](见疾病类二十五。)[/i]阳重脱者易狂。[i](藏象三十。)[/i]阴不胜其阳,则脉流薄疾,并乃狂。[i](疾病五。)[/i]血并于阴,气并于阳,故为惊狂。[i](疾病十九。)[

十二怎么用?《类经》 十二

平旦阴尽,阳气出于目,目张则气上行于头。夜行于阴,而复合于目。[i](见经络类二十五。)[/i]阳气尽,阴气盛,则目瞑;阴气尽而阳气盛,则寤矣。[i](疾病七十九。)[/i]阴跷阳跷,阴阳相交,交于目

《类经图翼》 井荥经合解

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∶五脏五,五五二十五;六腑六,六六三十六。所出为井,所溜为荥,所注为,所行为经,所入为合。夫所出为井者,如水源出井,其气正深,北方水也。所溜为荥者,荥,小水也,脉气尚微,东方春也。所

相关参考

湿怎么用?《叶天士医案精华》 湿

湿怎么用?《叶天士医案精华》 湿病起旬日.犹然头胀.渐至耳聋.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.因于湿首如裹.此呃忒鼻衄.皆邪混气之象.况舌色带白.咽喉欲闭.邪阻上窍.空虚之所.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.病名湿

治久疟方怎么用?《奇方类编》 治久疟方

治久疟方怎么用?《奇方类编》 治久疟方用荞麦、细面不拘多少,取活鳖刺血,丸之,阴干。未发之先预服三钱,白滚水下[b]又方[/b]用大枣二个,去皮核,斑蝥二个,焙干,同研匀,以热猪油调,捏成饼,指头

积聚怎么用?《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》 积聚

积聚怎么用?《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》 积聚五脏之积曰五积。六腑之积曰六聚。积有定形聚无定处。不问何经。并宜十味大七气汤吞下去食积。牵牛甘遂去水积。雄黄腻粉去涎积。HT 砂水银去肉积。各从其类也。有饮

六怎么用?《类经》 六

六怎么用?《类经》 六积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积也。寒气上入于肠胃则 胀,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积。[i](见疾病类二.)[/i]推而外之,内而不外,有心腹积也。[i](脉色二十一。

《类经》 本藏二十五变

《类经》 本藏二十五变[i](灵枢本藏篇 全)[/i]黄帝问于岐伯曰∶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。[i](奉,养也。周,给也。人身以血气为本,精神为用,合是四者以奉生,而性命周全矣。)

《针灸大成》 阴都(一名食宫):

《针灸大成》 阴都(一名食宫):通谷下一寸,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。足少阴、冲脉之会。《铜人》针三分,灸三壮。主身寒热疟病,心下烦满,逆气,肠鸣,肺胀气抢,胁下热痛,目赤痛从内眦始。 相关参考阴都怎

十枣汤怎么用?《医述》 十枣汤

十枣汤怎么用?《医述》 十枣汤同是心下有水气,干呕咳喘,一用小青龙汤主之,一用十枣汤主之。何也?盖小青龙发散表邪,使水气自毛窍而出,乃《内经》所谓开鬼门法也;十枣汤驱逐里邪,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,乃

张伯臾 外感发热

张伯臾 外感发热朱××,男,53岁。初诊:1983年6月3日。主诉:患者于2个月前,因洗澡受凉而发热,迄今未得控制,体温在38~39℃之间。初起热无定时,不恶寒,近1月来,发热有定时,中午起,入暮

快气汤怎么用?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 快气汤

快气汤怎么用?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 快气汤治一切气疾,心腹胀满,胸膈噎塞,噫气吞酸,胃中痰逆呕吐,及宿酒不解,缩砂仁(八两) 香附子(炒去毛,三十二两) 甘草(,四两)上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用盐汤点

痰饮怎么用?《顾松园医镜》 痰饮

痰饮怎么用?《顾松园医镜》 痰饮痰饮虽为一症,而因则有二。稠浊者为痰,痰因于火,有热无寒,宜分在肺在脾;稀清者为饮,饮因于湿,有热有寒,此属在脾。然湿土寄旺四时,三时主热,一时主寒,故饮症亦究寒湿